異地技術改造項目會對市場和行業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異地建設改造水泥項目加劇了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幾乎所有的異地技術改造項目或多或少都會增加原有生產線的產能,不然搬遷重建和技術改造的財務成本怎么攤平?每個地方政府都把自己地區未來發展對水泥產品的需求預測的非常大,豈不知水泥用量在建設投資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市場也不是封閉的,未來發展的環境負荷也是有限的。
(2)異地技術改造水泥項目擾亂了產業合理布局。項目建設的投資者,最初的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必定是選擇好市場布局的。而現在的“異地技術改造”是行政強制的,“異地”已經有布局,你再強行插入,必是打破布局,對當地已有企業投資者也是不公平的,破壞了地方投資環境。異地技術改造不是為了調整產業布局,而是擾亂了產業布局。
(3)異地技術改造水泥項目是對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政策的抵觸,是在保護落后產能。由于政府用地規劃因素,需要搬遷的水泥企業也大多數是老企業,既然要技術改造想必是落后,按照環保等法規,執行國家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政策就行了。政府應按淘汰落后產能政策給予企業財政補助,并在土地置換新增效益中拿出一塊補償企業,引導企業轉型和妥善安置員工。
(4)異地技術改造水泥項目阻礙了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政策的落實。既然產能過剩的水泥項目可以在一個地區、一個省內進行異地改造,那誰還愿意去做兼并重組呢?異地技術改造后工廠的凈資產勢必增加,對進行收購的投資者就要增加更多的付出,重組的步伐就會受阻。
作為行業協會的工作者,我們理解地方政府發展經濟上項目的初衷,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建項目都能給地方經濟帶來長期利益,除了一時的GDP之外。新建產能過剩的水泥項目會消耗當地的礦山資源、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加重地方金融風險,企業經營不善也會帶來社會穩定問題。正如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助推水泥產品的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企業要遭殃,行業要遭殃,地方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引用李克強總理一句話:“只有把發展建立在資源可接續、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才能過好今天、不憂明天,永續發展。”
中國水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強烈呼吁:政府應停止審批一切異地技術改造水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