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火材料網】
寒流
2013年,對于陽泉市的大多數耐火企業來說,“春天來得格外遲”。
經過一路“拼殺”,郊區圣火爐料公司的副總王宇鵬最終拿下了3000噸耐火磚的訂單,但是他卻高興不起來。“由于同業殺價,幾乎無利可圖”。不做只能是等死,對于許多小規模的耐火企業來說,“能扛下去就是勝利”。
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由于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加劇,陽泉市耐火企業目前普遍面臨“吃不飽”的狀況。據陽泉市經信委統計數據,全市耐火行業的產量為380萬噸,而最近幾年的實際產量一直維持在200萬噸左右。以盂縣西小坪耀森耐火材料公司為例,2005年產量15萬噸,2006年14萬噸,之后由于訂單減少,產量一路下滑,到2012年只生產了8.3萬噸。
為了活下去,“利潤削的比紙還薄”也得干。據統計,2012年,陽泉全市耐火行業產量同比增加10%,銷售收入同比增加17%,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6%,但利稅同比下降6%。行業政策的調整被認為是市場生變的主因。隨著國家遏制焦化、鋼鐵等行業投資過熱的經濟政策陸續出臺,與焦化、鋼鐵行業密切相關的耐火材料需求隨之降溫,產品價格下滑。
作為全國四大耐材基地之一,耐火產業一直是陽泉市的主導產業。企業成本隨著原料、燃料、人工費用的上漲,資金已成為目前陽泉耐火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據人民銀行陽泉市中心支行的一份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底,平定縣農村信用社僅耐火企業到期不能及時轉化的貸款額高達4788萬元,企業信用狀況惡化,銀行貸款風險顯現。
目前,陽泉全市耐火企業397個,從業人員2.5萬人,由于高強度的工作條件,工人基本都是企業附近村民。據記者調查,為適應市場,陽泉耐火企業開始出現“兩極分化”,重壓之下耐火如何重新“洗牌”,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癥結
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不好的市場,只有不好的企業。反觀陽泉耐火企業,雖然面對同樣的市場,但是也存在“冰火兩重天”:一邊是西小坪、華嶺、下千、中原等為數不多規模耐火企業的穩定增長;一邊是大部分中小企業的開工不足甚至停產。
行業性的“多小散亂”成為最主要的癥結。得益于獨特的資源稟賦,陽泉市耐火產業發展已有60多年的歷史。從上世紀60-70年代的作坊式生產,到80年代后期的“村村點火”,再到2000年以后的工藝革命。
受困于環保的壓力,2002年,陽泉市開始了對耐火企業的第一次工藝革命,“蒙古包”式倒煙窯被推倒,建起了節能隧道窯,變燃煤為燃煤氣。2007年,淘汰煤氣發生爐,代之以天然氣。兩次工藝革命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陽泉市耐火工藝在全行業領先。據當地媒體介紹,為了推倒倒煙窯,當時陽泉提出“零點關停關停到零”,許多小企業看著千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難過的流淚。
耐火企業第一次大 “洗牌”后,盡管工藝進行了升級換代,但陽泉耐火“多小散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觀。
據陽泉市郊區耐火協會會長王永壽介紹,“今年耐火行業受鋼鐵市場影響,遭遇了嚴冬,普遍疲軟,只有不到30%的企業勉強維持。關鍵是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缺乏競爭力。”過度地依賴市場,而缺乏產品的創新,使得這個行業舉步維艱。
陽泉市耐火企業中,年生產1萬噸以下的企業有300多家,由于集中度低、規模小、市場控制力差,導致無序競爭嚴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否有持續的、領先的產品開發能力。在陽泉全市重點規模耐火企業中,只有西小坪公司、華嶺公司、廣鑫源公司等幾家企業擁有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擁有一些知識產權,其余大多企業尚處在初級產品階段,耐火初級產品占全行業年產量的70%。